登录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公众号
首页> 热门专题>心理亚健康专题 >心医心语心健康之一
心医心语心健康之一
本站编辑 2019-05-23 3542次阅读 0收藏 收藏

面对压力如何保持心理平衡?

    当今人们生活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充满竞争与挑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每个人都要面对来自工作、生活、学习和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超负荷的压力导致人们不良的情绪,使自我效能感、生活质量、幸福感降低、甚至引发生理、心理疾病。那么,如何面对压力,保持心理的平衡呢?

1、根据需要被解决的事情列一张优先项目清单,逐一解决。紧张忙乱会使人一筹莫展,这时可先挑出一两件当务之急的事,一个一个地处理,一旦成功,其余的便迎刃而解;

2、不要害怕向他人获得帮助;

3、知道自己的极限,并守住底线;

4、休息,充足睡眠,并培养“好好对自己”的习惯;

5、保持健康的饮食和锻炼,在受到挫折时,暂时将烦恼放下,去做你喜欢做的事,如运动、睡眠、听听音乐、看电视等,待心情平静时,再重新面对自己的难题。

6、一吐为快,表达自己的感情,疏导自己的负性情绪

7、寻找社会支持,找人倾诉烦恼。把所有的忧郁埋藏在心底里,只会加剧自己的苦恼。      

8、找到一种放松方式,无论是祈祷,冥想或深层放松的技术,为缓解压力提供帮助。如想象一个平静的场景,或来个腹式呼吸。这是一件任何时候你都可以做的事情,你只需闭上眼睛,深呼吸即可。

9、面对你的恐惧。在恐惧变成恐慌状态之前让自己平静下来,重新认识评估并面对它。

10、不过分苛求自己,当局面一团糟无法控制时,不妨放慢节奏,进行一次“冷处理”。 

11、应该学习正确的健康知识,从病因出发,因人而异,科学治疗。既不可忽视症状,更不能急功近利。

身体对压力有哪些反应?

    科学界已经进行了几十年有关身体对压力的反应研究。研究发现,压力开始于环境中,并将其解释为威胁性刺激,包括通过感觉器官所感受到的刺激。大脑对这些感觉进行解释,激活杏仁核、下丘脑和垂体。杏仁核、下丘脑是与恐惧、压力和身体机能整合相关的大脑区域。由下丘脑控制的脑垂体位于大脑深部,释放体内所需的激素。作为应激反应的一部分,脑垂体释放促肾上线素来激活肾上腺、肾上腺释放压力激素-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些激素作用于全身,为我们的反应做准备。肾上腺素使心率加快、血压生高、帮助身体适应新的需求。皮质醇可以增加血糖,为所需能量提供更多燃料来应对压力源,一些慢性压力会影响人体的许多器官,导致抑郁、恶心、头晕、心跳加快和疲劳,压力也会抑制我们的免疫系统。

压力对情绪和心理方面的反应

    额叶皮层是大脑高度进化的部分,它能调节现实检验,引导注意和思维,抑制不恰当的行为,并调节情绪。在人们承受压力的情况下,其他脑部区域开始参与并发挥作用,杏仁核激活下丘脑和脑干应激通道,导致千额页皮层的调节丧失,使我们更倾向于习惯性反应,而不是产生认知控制性反应,因此,压力会导致个体的反应从经过调整的深思熟虑性反应转向情绪驱动的反射性反应。

心理压力疾病

    心理压力又称心理紧张或心理应激,它是一种主观的内部心理状态,它是人体对需要和威胁的一种生理反应。是个体在生活中对威胁性事件或情境反映而形成的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变化的一种身心持续紧张状态。日常生活中,生活中压力无处不在,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感受到心理压力的存在,由于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引发的心理压力,使个体感觉到有压力,同一个事件,并不一定给另一个人造成压力,生活中的压力源很多,各种物理、化学刺激,如强烈的噪声、不适宜的温度、辐射、电击、机械性的创伤、病毒、病菌的侵害、挫折、冲突、人际关系失调、离婚、失业、重大灾难等,作用到了不同性格的人身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和处理应对的方式,个体的心理压力反应不仅受到压力的强度大小和数目多少的影响,还取决于个体的内在品质,如个体的个性特征、对于压力的认知评价、压力的承受力、处理压力的方式等。心理压力过大、过多会损害身体健康。最终通过大脑调动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反应,这种病理生理反应如果作用到了生理或心理存在易感性个体身上,就会引发生理或心理的疾病。身体表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头晕头疼、消化液分泌减少、食欲减退、腹痛腹泻、疲惫不堪等。

心理方面:情绪不稳定、紧张不安、抱怨环境、易激怒、疲劳无力感、敏感多疑或情感淡漠。

行为表现:消极怠工、逃避责任、自我校能感下降、频繁跳槽、人际关系恶化、甚至自残自杀。

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压力症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当心理疲劳持续发展时,将导致心血管、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等,最终导致心理疾患。为什么同样的心理压力,有人患病,有人不患病,以及患不同的病,就与每个人存在的易感性有关。

什么是心理疲劳?

疲劳有两层含义:身体疲劳和心理疲劳。心理疲劳的大部分症状是通过身体疲劳而表现出来的。由于长期持续紧张,导致大脑神经细胞出现疲劳的一种无力应对外界压力的主观感受,心理疲劳使人对工作、生活的热情和兴趣明显下降,产生厌倦情绪。表现为早晨起床后,浑身无力,心情不好,懒得与人交流,工作或学习效率低;感情容易冲动,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眩晕、头痛;食欲减退、失眠。心理疲劳常带有主观体验,并不完全是生理指标变化的反映。产生心理疲劳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精神紧张和学习、工作过量。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及高度的竞争性,很多人害怕在竞争中失败,由此导致了心理的紧张与疲劳,此外,疾病、家庭不和、人际关系紧张、事业受挫等,也都是诱发心理疲劳的重要因素。但如果长期处于心理疲劳而得不到消除可能会导致心理疾患。

     一般来说,心理疲劳比生理疲劳更为复杂,是心理健康遭到威胁的预警信号,但如果不及时查找导致心理疲劳的原因,及时治疗和矫正,而任其一再发展下去,过度的心理疲劳对身心健康是摧毁性的。

书信咨询 咨询客服 微信
电话
027-87526663
家庭暴力防治热线:027-87560618
回到顶部